-
【铜川招商】铜川海绵城市示范建设获1.9亿元专项支持 助力城市生态转型
2023年,铜川海绵城市示范建设获得1.9亿元专项支持,这笔资金由财政部拨付、陕西省财政厅下达,将专项用于相关项目建设。铜川正通过系统规划与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推动海绵城市理念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提升城市生态承载能力,为全省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示范经验。 (一)政策背景与资金投向:海绵城市示范建设试点是财政部推进的重点财政资金整合使用试点改革,旨在通过系统化建设,使城市具备良好的“弹性”,实现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释放利用。2023年下达的1.9亿元专项支持资金,将重点用于铜川市海绵城市示范建设,结合城市排水防涝、污水管网建设及地下空间利用,系统解决城市水生态问题,恢复自然生态平衡。陕西省财政厅表示,此举是落实国家海绵城市建设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资金整合提高使用效益,助力铜川补齐城市建设短板。 (二)铜川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路径:作为示范城市,铜川市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各环节。在项目布局上,注重结合城市地形地貌与现有基础设施,推进透水铺装、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绿色”设施建设,提升雨水自然渗透能力;同步实施排水管网升级改造,增强城市防涝排洪能力;探索地下空间与海绵设施的协同利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通过这些措施,铜川致力于构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海绵城市体系,逐步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三)示范引领与保障机制:为确保示范建设成效,陕西省财政厅将联合相关部门加强对铜川市的指导,推动项目加快实施,力争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向全省其他城市推广应用,进一步提升陕西省城市整体承载能力。同时,陕西省财政厅将强化资金监管,建立绩效考核机制,确保资金使用规范高效;积极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放大效应,推动铜川海绵城市建设持续深入。
2025-07-07
-
【铜川招商】铜川财政工作深化服务引领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良好开局
铜川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财政工作通过狠抓增收节支和强化招商引资,成功实现了平稳运行。全市在加强财税联动基础上,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产业链升级,带动经济活力提升,为十四五规划打下坚实基础。 一、狠抓增收节支保障财政收入增长。铜川坚持财税联动和依法治税原则,确保财政运行稳健有序。通过优化征管体系,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实现增长,收支结构持续优化,有效支撑公共服务和经济发展。这种稳中有进的态势,体现了财政调控的精准性。 二、建立常态化资金争取机制支撑重点领域。铜川通过系统化机制争取中省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这些资金重点投向教育、环保等民生领域,助力六大重点产业链的补链延链强链工程,提升了区域产业竞争力,实现资金利用最大化。 三、强化招商引资和产业项目支持。铜川围绕重点产业链推进项目落地,全额兑现财政奖补资金,激发企业投资热情。政府性引导基金作用突出,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多个领域项目,如科技创新和生态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 四、深化财政管理改革提升效能。铜川积极探索预算支出标准化建设,完成公共文化等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加强运行监测和资金调度,制定绩效管理制度,建立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全面推动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改革,确保财政管理精细化、规范化。 五、实施惠民措施保障民生安全。铜川强化资金管理,通过社会保障卡体系精准发放补贴资金,惠及广大城乡居民。实际种粮农民补助工作领先完成,获得上级部门肯定。这些措施保障基本民生需求,增强社会福祉。 六、推进法治财政建设和公平竞争环境。铜川建立公平竞争审查机制,持续规范财政行政行为,确保决策透明公正。法治化水平提升,财政工作全面步入依法治理轨道,为长期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这一系列成果彰显铜川财政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坚实基础和积极贡献。
2025-07-07
-
【铜川招商】高端微型精密电磁阀企业落户铜川 助力区域高端制造业发展
2023年,陕西青云智通流体控制设备有限公司高端微型精密电磁阀生产线建设项目在铜川市成功落地,这是铜川市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成果。该项目位于铜川市耀州窑文化基地铜川陶瓷高新技术产业园,总投资规模较大,一期建设已进入试生产阶段,将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生产空白,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一)项目建设奠定发展基础。该项目选址于铜川市耀州窑文化基地铜川陶瓷高新技术产业园A区3号厂房,由陕西青云智通流体控制设备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一期建设面积2200平方米,投资金额约2200万元,目前已完成主要建设内容并进行试生产。作为铜川市重点引进的高端制造项目,其落地建设不仅完善了当地产业园区的布局,还为后续发展预留了充足空间,有助于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体系。 (二)技术优势引领行业发展。公司核心技术团队拥有15年以上研发经验,是国内首家专注于高端微型精密电磁阀生产的企业。经过长期技术积累,已自主开发出13大类、50小类高端微型精密电磁阀产品,涵盖电磁阀、电磁泵等精密流体控制器件。这些产品凭借高精度、高可靠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新基建、医疗、环保、汽车、机器人、无人机、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成为相关控制设备的关键核心部件。其中,一期试生产重点聚焦医疗领域和环境监测领域的电磁阀产品,精准对接市场需求。 (三)发展规划彰显增长潜力。根据项目规划,建成后企业年销售额将实现稳步增长,利润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企业计划在3年内实现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1年后申报高新技术企业,4到5年内争取在创业板或科创板上市。这些目标的设定基于对行业趋势的判断和自身技术实力的信心,随着国内高端制造业对精密部件需求的持续上升,项目市场前景广阔,有望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产业协同助力区域升级。该项目的落户对铜川市产业结构优化具有积极意义。作为高端制造业的关键环节,高端微型精密电磁阀的本地化生产将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形成产业协同效应。同时,项目发展过程中对技术研发的重视,有助于提升铜川市在精密制造领域的创新能力,推动当地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7-07
-
光电子聚能 铜川转型新引擎
铜川市紧扣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主线,以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契机,全面推行产业链长制,通过政策赋能与精准招商引资集聚产业动能。当前,铜川市积极融入陕西省"追光计划",依托高校院所资源协同推进光电子产业集群建设,着力打造全省重要的光电子产业创新高地,为区域经济注入强劲活力。 一、构建高质量产业生态体系 铜川市在近年来将光电子产业确立为转型发展关键赛道,系统性出台了《铜川市光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该计划明确聚焦光电材料与芯片、先进激光制造、光电传感及器件四大方向,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政策支持体系。通过完善要素保障机制,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定向引进培育核心环节企业,铜川市正加速形成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完整生态链。同时深化与陕西省科学院、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机构的产学研协同,推动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为产业注入持续创新动力。 二、创新机制强化平台支撑 深化产业链长制成为铜川市破局产业升级的关键抓手。通过建立市级领导包抓重点产业链机制,统筹协调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向光电子领域倾斜,有效解决产业发展的断点堵点。铜川市高标准建设光电子产业园区,配套专业化中试基地和检测平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政策辐射,铜川市率先探索"飞地研发+本地转化"模式,吸引省内外技术团队在铜川实现成果产业化。平台建设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显著优化了光电子企业的成长环境。 三、多维发力提升集群能级 铜川市将"双招双引"作为产业聚变的突破口,通过建立目标企业库、绘制产业地图,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重点引进具有技术引领力的龙头企业和填补产业链空白的配套企业,同步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进与本土技术人才培育。产业集群规模持续壮大,已初步形成以半导体激光器、光学薄膜、传感器为代表的产品矩阵。随着创新要素的加速汇聚,铜川市光电子产业在关键技术攻关、高端产品开发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区域产业竞争壁垒逐步构建,对陕西省打造全球光子技术高地的战略支撑作用日益凸显。铜川市以光电子产业为支点撬动全面转型的实践,标志着资源型城市在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2025-07-02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